民族魂

民族魂
历史英烈应被永远铭记!

李曦晨烈士传略

更新时间:2022-06-20 11:42:06点击:

李曦晨烈士传略

郭川

李曦晨,原名李世光,字梅秋,1930年,参加“山东左翼作家联盟”,1931年5月参加中国共产党。1933年3月,李曦晨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入狱,在狱中五年,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他坚贞不屈,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七七”事变后,国民党军队纷纷南逃,李曦晨终于获释出狱,并投入到宣传民众、组织和武装民众的抗日斗争中去。他曾任大队政治部主任,团政治处副主任、主任,独立团政治委员等职。他带领部队活动于清河平原、淄博山区,打击敌人。1939年12月10日,他在莱芜县西周峪与日、伪军作战中,壮烈牺牲,时年27岁。

李曦晨,1912年1月15日出生在山东省临淄县(现临淄区)齐家终村一个农村儒医之家。父亲李意美,自学中医,急人所急,济世施药,因此,深得乡里百姓的爱戴。曦晨六岁入本村私塾读书,11岁考上临淄县立闻韶小学,14岁又考入临淄县立初级中学,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并被同学们推选为校学生自治委员会常务委员。在校期间,为反对“人生由命、富贵在天”的封建迷信思想,曦晨和一些进步师生走出校门,宣传科学知识,并组织群众拆毁城隍庙、土地庙里的神像。

1928年9月,李曦晨领导学生自治会,并动员城关的中小学师生到临淄西关“庙阁楼”的群众香火大会上,进行反帝、反封建的讲演活动。县警备队头目朱兴隆、李全义闻讯立即派人前来镇压,李曦晨在广大群众的支持下,带领师生与他们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1930年暑假,李曦晨考入益都山东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当时,我党的地下活动在四师已十分活跃。地下党员马石庵(又名马千里)老师,在教授国文时积极宣传进步思想,揭露国民党的反动本质。从而提高了李曦晨的思想觉悟,使他下定了探求救国救民真理的决心。

1931年初,第四师范校长徐秩千无故勒令部分进步学生离校。李曦晨在党支部的领导下,率领部分同学和徐秩千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迫使学校当局撤销了这一迫害进步学生的决定,并驱逐了为国民党反动政府效劳的训育主任燕有林。

清明节这天,马石庵老师在济南市大明湖畔的历下亭,主持成立了“山东左翼作家联盟”以加强对全省青年“作家”的领导,并组织了悼念死难烈士的活动。李曦晨被发展成为“左翼作家联盟”会员,并在斗争中成为该联盟的骨干分子。他根据党组织的指示,借国民党组织的学生会“大同市”之名,也在益都县城组织了读书会和工人夜校,并利用这一阵地积极宣传党的政治主张,成为党团结进步学生和工人群众的桥梁。

同年“五一”国际劳动节,第四师范党支部和省立十中等校的团支部联合发起和组织了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的“飞行”集会,以揭露蒋介石对我工农红军进行围剿和进攻的罪行,并以学生会、读书会、互济会等名义印发传单、唤起民众、反对内战,使国民党反动派大为震惊。因此,国民党山东省党部密令益都县党部逮捕马石庵等人,马石庵等同志闻讯立即转移,离开了学校,第四师范党支部的工作被迫停止。到1931年5月,李曦晨等两位同志经牛玉昌介绍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党支部工作从此得到恢复。

李曦晨不仅在校内团结进步同学,而且还深入基层了解工人的生活和斗争情况。并撰写了一篇题为《福儿复仇记》的小说。这篇鼓动复仇的文学作品,一时轰动了全校,颇受师生、工友们的赞扬。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共益都县委领导全县人民开展了抗日救亡的活动。国民党益都县党部为了掩盖其不抗日的实质,抢先召开了由各界群众参加的抗日宣传大会。第四师范党支部和各学校的党、团组织,在中共益都县委的领导下,将计就计,将中共益都县委的《告同胞书》,在会场上广为散发。会后,县委又指示各学校党、团组织发动学生,上街搞“飞行”集会,深入宣传开展抗日救亡运动的意义。在李曦晨的指导下,青年们演出了一场宣传抗日救亡的话剧,很受群众的欢迎。这次抗日救亡运动,在益都县委的领导下,动员了各阶层的人民,形成了排山倒海之势。从而教育了人民,打击了敌人。

1932年暑假,国民党益都县政府借用第四师范的校舍来集训全县的乡、镇长,并由国民党县党部执行委员,兼捕共队长赵若谦等担任教员。中共益都县委决定阻止并搞垮这个训练班,并指示李曦晨等同志密切配合这一斗争。李曦晨接到任务后就先和乡、镇长中的党员取得联系,确定利用国民党内部的矛盾,进行合法的斗争。集训班开学那一天,赵若谦在乡、镇长面前出言不逊,恶语伤人。从而激起了乡、镇长们的不满。我地下党的同志抓住这一有利时机,鼓动乡、镇长们对他群起而攻之,吓得他急忙跑去找县长杨九五求救。这时,乡、镇长们也在我地下党员的率领下,一齐涌到县府请愿。县长杨九五,慑于民愤,又害怕将事态扩大,便亲自向乡、镇长们道歉。这样,训练班已无法办下去了,只得停止了事。

同年8月,益都县郑母镇农民暴动失败,中共益都县委遭到破坏。月底,中共山东省委派团省委秘书马兰村同志来益都整顿党、团组织,并成立了益都县共产党、共青团联合委员会(即临时县委),李曦晨同志任书记,刘法增任组织部长,金明任宣传部长。新县委成立后,李曦晨立即同北乡石佛党支部、东乡圣水党支部取得联系,重新整顿了省立第十中学党支部,重建了北官营党支部。在此期间,李曦晨还亲自负责创办了秘密革命刊物《赤锋》。

1933年2月,山东党、团省委均遭破坏,团省委秘书马兰村被捕,并叛变投敌,当了国民党省党部捕共队的特务。3月3日,他带领捕共队突然包围益都县城卫街新华客栈,李曦晨、金明、刘法增、郇肇基等同志被捕。3月5日凌晨,李曦晨被敌人从益都转押到济南国民党第三路军军法处拘留所,由军事法庭审讯。李曦晨始终坚贞不屈,严守党的秘密。敌人只好于3月9日,将他转押到山东省伪高等法院看守所,并被无辜判刑五年。1934年3月15日,李曦晨又被转押到山东第五监狱。这时,第五监狱的难友们正为改善伙食和要求阅读报刊书籍的权利,开展绝食斗争,李曦晨立即投入到这场斗争中去,他与难友们一直坚持到斗争取得胜利,迫使监狱当局答应放宽对难友阅读书报的检查,并准许他们推选代表管理自己的伙食。李曦晨在这场斗争中表现突出,被难友们誉为“德高望重、忠厚可信”的狱友,并被推选为首任“犯人”伙食管理的代表。李曦晨还通过关系搞到了一些进步书刊,并组织难友们学习,向难友们传播马列主义的理论。国民党山东省党部畏于李曦晨顽强的斗争精神,故于当年5月又把他转押到国民党山东反省院。李曦晨在反省院,组织难友们进行了两次绝食斗争,强烈要求改善伙食和获得阅读书报的权利。同时,李曦晨就他被无辜判罪之事,向反动当局提出了申诉。申诉呈文写得义正辞严,是一篇对敌斗争的檄文。反动当局于7月初,又将李曦晨转押到益都县东关的山东第四监狱。益都地下党组织得知李曦晨押来益都后,便组织进步师生去探望,并且送去了书报和生活用品。有的同志还将自己多年的积蓄买成衣物送到监狱。李曦晨对于党和同志们的关怀,十分感动,更加坚定了与敌斗争到底的决心。1935年春,敌人又将李曦晨转押到山东反省院,至此他与敌人的斗争更加坚决了。为此敌人又把他押往第四监狱。

1936年8月下旬,国民党山东反动当局又将李曦晨押回山东反省院,不久难友们又开展了绝食斗争。国民党狱政当局看到李曦晨到哪里,哪里就出现反抗,于是,以“劫持群众,排斥训导”的新罪名,加判李曦晨五年徒刑,并采取“轮流押禁”的手段,先后将李曦晨押往章丘、桓台、临淄、益都、临朐等地,每处看押最长不到一个月,使李曦晨吃不上,睡不宁,而且不断地遭到匪徒们的严刑拷打。他们妄图以此来消磨一个革命者的斗争意志,断绝他与省内几个大监狱的联系。但李曦晨没有停止斗争,他利用“流押”的机会,积极传播革命真理,他如同一颗革命的火种,点燃了国民党监狱内反迫害的熊熊烈火。

当李曦晨被转押到临朐县看守所时,因该所所长有一定的民族自尊心,李曦晨就抓住这一点对他进行了“国难当头,救亡无罪,抗日救国,人人有责。”的教育,使这个所长很受感动,背后称李曦晨是有学识的青年爱国者。并主动和李曦晨交朋友,暗地里拜李曦晨为师,学习英语。后来这位所长还亲自为李曦晨购买所需书报。并直接上书国民党临朐县党部,为李曦晨打抱不平。此举,受到其上司的严厉训斥。但他仍然坚持正义,又越级投书国民党山东司法机关,为李曦晨申诉。国民党山东当局批复国民党临朐县党部,按党国法律规定,不经反省院的审查,不能开释任何政治犯。并将李曦晨第四次押回济南山东省反省院。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寇长驱直入,逼近山东省会济南,韩复榘不战而逃。国民党山东省反省院,迫于当时的战乱形势,开释了李曦晨、胡维鲁等同志。这天,李曦晨和难友们整理好行装,昂首挺胸走出了国民党反省院。

李曦晨和胡维鲁毅然回到家乡,寻找党组织。胡维鲁到寿光县找到了鲁东工委书记张文通、组织部长赵明新、宣传部长杨涤生等领导同志,向他们汇报了在狱中的斗争情况。鲁东工委决定恢复李曦晨、胡维鲁两人的组织关系,并派胡维鲁去益都,李曦晨到临淄,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武装。

李曦晨回到临淄后,先到临淄四区中埠村,找到了原党的黑铁山特支书记李清桂同志。从他那里了解到临淄西关小学的李人凤、陈梅川、崔栋生和石家毛托村的地下党员石潇江正分别酝酿组织抗日武装的情况后,就立即赶到西关小学,向李人凤等传达了党组织关于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武装的指示。决定,在中小学师生中进行抗日教育,并在他们中组织“挺进社”。同时,还要编写抗日宣传材料,进行抗日募捐活动。对各区的民团武装要进行教育和争取工作,使之变为人民自己的武装。

然而,国民党当局却不让我党公开组织抗日武装。国民党县长冯谦光命令县教育局,通知各中小学增加考试和课外作业,严格考勤,以此来控制学生们的抗日活动。冯谦光不仅无故搜查了李人凤、崔栋生的宿舍,而且还对李曦晨进行秘密监视。特别是“蓝衣社”分子王尚志想利用李人凤、陈梅川等和青年学生们的“特殊”关系组织他们的武装。鉴于这种情况,李曦晨将李人凤、陈梅川、崔栋生三同志召集在一起,共同分析了目前的形势后说:“我们临淄的青年学生、教师、农民,已受到抗日救国思想的影响。他们抗日心切,是抗日救国的主要依靠力量,我们应该迅速把他们组织起来”。并说:“‘蓝衣社’分子,来这里拉队伍的主要目的是抢地盘、发国难财、升‘抗日’官的,这必然和国民党县长冯谦光产生矛盾,我们可以利用。”他们最后商定以西关小学为基地,组建一支由我党领导的青年学生抗日秘密武装,取名叫“临淄县青年学生抗日志愿军训团”。这时,国民党临淄县县长冯谦光把全县的武装大权集为一身,自任司令,“蓝衣社”分子王尚志为副司令。并将学生抗日志愿军训团编为他的一个中队,任命陈梅川为队长,李人凤为副队长(后李人凤为队长)。为了工作方便,李曦晨和李清桂以学生身份参加了志愿军训团。

在军训团里,李曦晨积极配合李人凤、陈梅川,对青年战士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揭露国民党“蓝衣社”分子搞的反共、投降、分裂阴谋,说明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才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道理,以提高战士们的思想觉悟。

军训团成立之后,国民党县政府只发给几枝破旧的步枪,根本不能用。这就必须摆脱国民党县政府的束缚,独立自主地筹办武器、弹药。李曦晨等同志经过研究决定,采取四种办法筹集武器,一是借用民间的枪支;二是征用地主的枪;三是向冯谦光、王尚志所控制的军队借枪;四是寻找战机,夺取敌人的武器。

1937年12月30日,日寇侵占了张店。一批武装铁路警务人员在“蓝衣社”分子李喜光的率领下,去西关小学找王尚志。这些人因长途跋涉,疲乏不堪,一到西关小学便忙着收拾睡觉。李曦晨、李人凤趁此良机,提出向他们“借枪”,说是外出起枪使用。他们无可奈何,只好将四十支大枪借给了学生军。学生们拿到枪后在李曦晨率领下,冲破寂静的黑夜,踏上了战斗的征程。这样,一支青年学生抗日武装便诞生了。

正当这支抗日武装发展壮大的时候,日军也加快了沿胶济线东进的速度。李曦晨和李人凤商量决定,率军训团开往辛店车站以西的矮槐树村,准备袭击东犯的日寇。

1938年1月1日夜,军训团得到日军东进的情报后,便连夜选择地形,准备伏击。军训团两个中队,共90余人,埋伏在铁路南合顺店村北侧的壕沟里。次日晨,日军30余人,分乘四辆大型“摇车子”由西向东驶来。李人凤一声令下:“打!”于是,密集的子弹向日军射去,前面两辆“摇车子”被当场击毁,车上日军死伤惨重。后面两辆车上的日军见状,都躲到铁路北坡,寻机与军训团对战。就在这时,李曦晨和李人凤带领一个班冲上铁路,与日军拼杀。同时,军训团的另一部分战士,翻过铁路直扑北坡。狡猾的日军小队长率领两名士兵,利用涵洞作掩护偷袭我阵地,被我击毙。经过一场激战,敌人被击退。中午,日军援兵上来了,但只在远处打枪鸣炮,没敢逼近。天近黄昏,日军只得收兵。

这次战斗,击毙日军分队长吉田藤太郎等十余人,缴获枪支弹药等许多战利品。军训团伤亡各一人,这一仗,用小的代价换取了大的胜利,从而打响了鲁东人民抗日的第一枪。

军训团打了胜仗,临淄县人民欢天喜地,而国民党临淄县长冯谦光,却吓得携款带眷逃离了临淄县。“蓝衣社”分子王尚志也诚惶诚恐地带着随身部队躲进铁路南的大山里。王尚志的部队在铁路南的大山里活动了一段时间后,因他的老爷兵吃不了苦,便拉回临淄平原,并打出“国民革命军冀鲁游击区第二梯队”的番号,招兵买马,抢占地盘。王尚志自任“司令”。他不仅掌握了临淄县民团和县大队的400多人,还收编了国民党二十九军的一个连,编为一大队。王尚志还阴谋吃掉军训团,把军训团编为他的三大队。李曦晨和李人凤紧急商定,将计就计,但提出必须由李人凤担任大队长,并向其借枪50支。王尚志接受了军训团的条件。

军训团编为“三大队”后,依然掌握在我们党的手里。1938年1月,李曦晨介绍陈梅川、崔栋生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并建立了第一个党支部。为了进一步加强党对部队的领导,1938年2月6日,李曦晨带领陈梅川、崔栋生到寿光县,向鲁东工委书记鹿省三汇报工作,请求工委为部队充实骨于力量。

鲁东工委高度评价了李曦晨的工作。工委书记鹿省三,向李曦晨等同志传达了党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等文件精神,强调了对部队要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并指示广饶县委派党员和优秀青年去加强临淄县三大队的工作。1938年3月,鲁东工委又派杨涤生到三大队担任党的领导工作。

三大队虽属王尚志梯队建制,但王尚志心里明白,他这个司令在三大队指战员眼里,只是个摆设。因此,他处心积虑地压制三大队,并唆使其爪牙,二中队长潘兰台和分队长王予乐寻机闹事。李曦晨与此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他把岳拙元、吕乙亭等共产党员分配到二中队,从而使“蓝衣社”分子不能乱说乱动。

杨涤生、李曦晨、李人凤等同志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开展工作,巧妙地解除了王尚志的特务分队和特务大队的武装,并将特务分队长齐抑亭、特务大队长赵继尧逮捕。接着又解决了王尚志的司令部。十天后,将王尚志等人押解驱逐出临淄县境。

1938年4月,三大队建立了政治部,杨涤生任主任,李曦晨任副主任。从此,这支部队完全按照我党的建军原则进行了军政训练,使部队的军政素质大为提高。到1938年6月,三大队从两个中队发展到10个中队,1000多人枪,并建立了自己的兵工厂、医院和被服厂,成为活跃在鲁东地区的一支生气勃勃的武装力量。

为了长期坚持抗日游击战争,根据上级指示,李曦晨和李人凤等同志创建了以临淄二区的郑家辛庄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大队部设在郑家辛庄。在这里,他们宣传、动员群众,使这支抗日武装,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扎下了根。这支部队在党的领导下,运用游击战术,机动灵活地打击敌人。1938年6月的一天夜晚,为切断敌人的运输线,李曦展协助李人凤率领七个中队,在西起淄河车站,东至普通车站十多里的胶济线上,进行铁路破袭。为阻止敌人护路,他们命令特务中队抢占淄河车站以东的驴头山制高点,同时,派一个中队埋伏在普通车站以西,其余五个中队分段破坏铁路、割电线、埋地雷。

夜色将尽,益都据点的日军便派出一辆铁甲车沿路西行,无目的的打枪放炮。同时,出动步兵百余人行进到普通车站以北。

这时,早已严阵以待的战士们,在李曦晨、李人凤的指挥下奋起迎击。经过一场激战,将日军全部击退。

这次铁路大破袭,摧毁铁路十余里,炸毁火车头一台,毙伤敌人30余名,打出了军威。

李曦晨还十分重视地方党的建设,并有力地支援兄弟县区建立人民抗日武装。李曦晨根据鲁东工委的指示,主动担负起与广饶、博兴、寿光、益都、临朐、临淄等县党的组织和联络工作。当时各县缺少干部,他就亲自主持举办了20多期党员、乡村支书、区委书记和抗日积极分子训练班,以及军队干部训练班,为我党培养了大批干部。

在举办训练班期间,党中央派往胶东的高锦纯、王文,路经临淄来到三大队,李曦晨同李人凤恳请两位领导给三大队干训班讲课,两位首长欣然接受。这样,高锦纯讲了“抗日游击战术”,王文讲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群众运动工作问题”。参加学习的近百人深受教益。李曦晨还经常深入农村,对村干部和抗日积极分子进行思想教育,发展具备条件的同志入党,先后建立了南卧石、郑家辛、訾郭等农村党支部,为临淄地区党的建设和发展,为临淄抗日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1938年6月6日,毛泽东、刘少奇致电郭洪涛,指示山东的基干武装应组建成支队,恢复与使用八路军抗日游击队的番号。6月底,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第三支队副司令员杨国夫率特务团到达临淄时,将一大队编入了三支队特务团二营。7月7日,三支队副司令员杨国夫在临淄城北寇家庄召开了整编大会。会上正式宣布将三大队改编为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三支队第十团。任命李人凤为团长,陈兴为政治委员,刘斗辰为副团长,李曦晨为政治处副主任。

盘踞在临淄城的国民党顽固派头子陈瑞符,得知三大队改编为八路军后,十分震惊,他阴谋勾结博兴县的顽固派头子周胜芳,妄图消灭十团,破坏抗战。三支队司令部研究决定消灭陈瑞符,为民除害。同年7月底,十团从白兔丘出发挥戈南下,迅速包围了临淄县城。三支队副司令杨国夫亲自指挥主力作战。这天晚上9时,总攻命令一下,我军通过古地道秘密进入县城,迅速占领了城西北部的一块空地。李曦晨指挥部队开展了军事、政治攻势,争取了陈部的分队长商孝先和副官张光亮等,一举歼灭了守城顽敌,抢先登上北面的城楼,控制了进城的要道。经过一场激战,拂晓攻克了陈顽老巢“北大营”,歼敌近500人,活捉了顽军头子陈瑞符,解放了临淄县城。

李曦晨为了宣传胜利的消息,鼓舞和增强抗战信心,亲自动手修复了一台收音机,并编写刻印了许多“抗战新闻”。接着他又主持创办抗战刊物“血花”,在第三期刊登了纪念“九一八”7周年的文章。他亲自撰写的“回忆‘九一八’前夜”的文章发表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他在文章中把“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比作是日本帝国主义吞下的两颗定时炸弹。并指出一旦爆炸将会把日本帝国主义炸毁,并为中华民族炸开一条新的光明之路。

1939年5月中旬,山东分局指示清河三支队“开展章(丘)齐(东)工作,打通与冀鲁边区的联系”。李曦晨等,随杨国夫副司令员进驻邹平县刘家井子一带,与马耀南司令员汇合。这是三支队第一次大规模的会师。

6月6日,日寇松本少将接连调集6000余名日伪军,配以重炮十余门,汽车百余辆,准备于拂晓进犯我军驻地刘家井子。支队首长闻讯,立即召开了军事会议。李曦晨、李人凤参加了会议。并接受了“据守围寨,近距离歼敌,在平原地区打一场阵地战”的指示。十团驻地是司令部的前哨,任务十分艰巨,为保证司令部的安全,战斗一打响,十团就集中火力阻击来犯之敌。

狡猾的敌人采取了“远路奔袭、分进合击”的战术,首先袭击十团的前沿阵地,继而向纵深发展。我十团奋力反击,打退了敌人的数次进攻。继而敌人重新调配兵力,并以重炮强攻,均未得退。直至晚上,十团奉命转移到章丘县的窝村,继续担负司令部的警卫任务。翌日拂晓,敌人又集中了大批的兵力向十团阵地扑来,但遭到十团的伏击,经过一场激战,敌人死伤惨重。十团借着未散尽的硝烟,在李人凤和李曦晨的率领下,护卫着司令部胜利突围。这一战斗是清河抗战史上的辉煌胜利,共击毙日军417名,伪军400余名,从而震慑了敌伪,振奋了军心民心。战后,十团受到三支队司令部的表彰。

为了加强政权建设,1939年6月,清河特委根据山东分局指示决定:由三支队抽调部分干部配合上级派来的同志,做好政权筹建工作。李曦晨代表党组织,同当时担任十团二营营长的陈梅川谈话,传达了中共清河特委的决定,让他转入地方,负责筹建临淄县抗日民主政权的工作。同年7月7日,在李曦晨和陈梅川的指导下,临淄县召开大会,民主选举王兴国(伏伯言)为县长。临淄县抗日民主政府就此诞生了,这是清河平原上,由我党领导的第一个县级抗日民主政府。

李曦晨作为党的政工干部,把主要精力倾注到深入细致地做好干部、战士的思想工作上。每当干部、战士在战斗中立了功,他便号召广大指战员向功臣们学习,并勉励他们再立新功;每当干部、战士在生活上或工作中,遇到困难时,他总是去帮助解决。李曦晨就是靠这种具体的、深入细致的工作去打开干部、战士美好心灵的窗口,使他们自觉为民族的解放去战斗。

1939年10月,为了适应形势的发展,三支队整编成三个基干营。李人凤被提任命为支队副司令员。同时成立了邹长独立团,马晓云任团长(因调延安学习,没到职),李曦晨任政委。

李曦晨在任职期间,多次率团主动出击胶济铁路西段的日伪部队,从而沉重地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

1939年12月10日拂晓,日寇组织了大量的兵力,向我军驻地猛扑过来。这时,李曦晨一面派兵掩护三支队司政机关转移,一面又亲率独立团抢占西周峪村附近的西山,以阻击敌人。战斗一打响,秘书张九功便不幸中弹负伤,李曦晨见状,一个箭步冲上前去,扶住丁小张。就在这时,日寇的子弹,射进了他的胸膛。李曦晨身子一晃倒在了血泊里。

“为李政委报仇!”战士们呼喊着,拿下了西山。并很快击退了日寇。战斗结束后,三支队首长和独立团的干部、战士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来到了西山上,向李曦晨的遗体告别。并将他埋葬在苍松翠柏掩映的西山上。

李曦晨虽然辆牲了,但他的英名和他的革命精神,与山河共存,与日月同辉。

(本文原载《英名千古》第二辑,收入本书时作者和编者都做了较大修改)